帆人說||雨水——大連二十四中藍帆文學社特稿
時間:2022-02-24 20:05
|來源:金年会
|作者:ershisiteacher
|點擊: 次
雨水 二十四節氣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第 2 個節氣。鬥指壬;太陽到達黃經 330 ;每年公曆 2 月 18-20 日交節。雨水節氣的含義是降雨開始,降雨量級多以小雨或毛毛細雨為主。俗話說 春雨貴
雨水 · 二十四節氣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鬥指壬;太陽到達黃經330°;每年公曆2月18-20日交節。雨水節氣的含義是降雨開始,降雨量級多以小雨或毛毛細雨為主。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适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它是農耕文化對于節令的反映。進入雨水節氣,我國北方地區尚未有春天氣息,南方大多數地方則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雨水節氣時段一般從公曆2月18日至20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時至雨水節氣,太陽的直射點也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近了,這時的北半球,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回升較快,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并漸漸向北挺進與冷空氣相遇,形成降雨。雨水時節,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古代将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雨水正處在數九的“七九”中,河水破冰,大雁北歸。雨水相關民俗主要有“補天穿”、“拉保保”、“撞拜寄”等。
無非是為了緻敬村上春樹這位偉大的跑者——抑或陪跑者,我撰題如是。在親眼目睹Abdulrazak·Gurnah的橫空出世後,不知這位日本文學巨頭面對縫補後又破碎一地的諾獎夙願,會作何感想。不管怎麼說,生命是一場大雨,你我撐着傘小心翼翼地蹚水的時候,不應該忘記單槍匹馬沖進雨裡的勇氣。
《晉書·禮志上》:“武帝鹹甯二月春分,久旱……五月庚午,使祈雨於社稷山川;六月戊子,獲澍雨。”我願幼稚地相信,像村上春樹這樣的文人是不屑造訪任何一座京都的神社并高頌青詞的——有“文化底蘊”的神社自然另當别論;但是對于農耕文明形态的封建國家來說,祭社奉稷、祈雩祀雨之禮,卻是大意不得的。無論是《明史》中徒步祭天的萬曆帝,還是《西遊記》裡的東海龍王;無論是在現實的、厚重的、浩蕩的史學裡,還是在魔幻的、藝術的、浪漫的文學裡,以古代中國為代表的農耕文明,似乎對雨賦予了無可攀拟的重視。良好的氣候一方面使古代中國的農耕文明發展到無法企及的驚人高度,另一方面也作為一座溫暖的囚籠延滞了近代中國的工業化步伐:當歐洲各國紛紛登上工業革命的快車時,滿足于農業社會的清帝們還在做着“天朝上邦”的春秋大夢。雖說此過并不在于自然環境,不過居安則難以思危,無需改變則難以改變。從這個角度講,反過來便不難理解英吉利因領土狹小、資源匮乏而欲使紅日不落的野心了。
饋贈必以代價償還,黑夜必與晝光平衡。兩面性往往與時間差為伴,因果律的契約無法撕毀。一切過往,皆為序章。
“You have totrust in something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 Becausebelieving that the dots will connect down the road, will give you theconfidence to follow your heart, even will lead you off to one’s own path, andthen will make all the difference.” ——Steve Jobs
回到上文提及的良好氣候,其象征載體便是降水。這一點單是在二十四節氣裡便有着充分體現。雨水、谷雨、小滿、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除去帶有“立”“分”“至”的标志性節氣後,半數都與降水有關。這既是華夏文明對“雨”的虔敬,也反映出對“水”的崇拜。《道德經·捌》:“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無尤。”我十分敬佩德意志民族,雖然他們在二戰時期一度發展出了軍國主義的畸形文化,但此前一戰戰場上倚戰興邦的野心與決絕,戰後華沙一跪、正視曆史的謙卑與悔悟,到今日再度崛起、不屈不撓的堅毅與嚴謹,無不契合“侵略如火”“動如雷震”之義。但我同時也衷心地認為,中華民族确為世界文化之林中第一等瑰寶。我們不持野心,但不失“滴水穿石”的決心;我們無需悔悟,胸中自懷“無執無失”的謙遜。與其他絕大部分文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的文明以“内修”代替“外求”,重“厚積”甚于“薄發”。我們秉承與善為仁的微笑态度,更保有與惡相敵的強大能力;我們的文明是從古以來唯一一個不以其它文明的衰敗為興盛條件的優秀文明。
需要承認的是,這種“内蓄”的水之崇拜并不很利于向外的開放和向上的探索:閉關鎖國的史實與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種種事實,不知是否可以作為佐證。但同時也不可否認,“水”賦予了中華文明一炬長明不息的智慧之光。複看上段所舉的八個節氣,在雨水之後的谷雨昭示着真正有益于作物生長的降水開始豐沛,而直至小滿農民才能正正經經的着手準備芒種時節的到來。當我談雨水時,仍處在七九河開的複蘇階段,雖說甘霖既至,離“浸種二月初,插秧四月中,小舟載秧把,往來疾於鴻”的農忙景象還差了八十餘次日出日落。
突然聯想到:農業倚仗天時,人生亦有節律。事物的發展永遠有一個看不見的進度條,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并不是說命運注定無法改變,而指的是追風者應善于調控奔跑的節奏,熱愛始終可抵歲月漫長。對于急功近利的、盲目冒進的“文藝複興者”,這無疑是一記警鐘般的諷刺。
談完了“雨水”之水,最後再說說雨吧。詩人的浪漫瘋狂,情癡的三世綿長,音樂家的華美樂章,科學家的自然現象,上帝的淚,聖賢的道,庸人隻顧自擾,不知雨歸去何方……《百年孤獨》中奧雷裡亞諾上校臨終前望着細雨中的漫天飛蟻,“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而在奧雷裡亞諾第二臨終的床榻上,他最後回憶起的場景是“那個陰雨綿綿的六月午後”。同這些經過藝術化處理的文學人物一樣,我對于雨的認知也常常與回憶挂鈎,大有“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一類的待成追憶之感。
一脈文化,一卷文學,一種價值,一刻人生,一次思考。
來源:團委
作者:2.2伊思翰
指導教師:辛明
版面:劉昊
審核:徐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