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時代的來臨,人們的閱讀習慣從傳統的書本閱讀,變成了網絡閱讀、手機閱讀、碎片化的閱讀,使很多傳統文化的經典閱讀被遺忘在角落裡。此外,在高考的指揮棒下,一些學校對學生的經典閱讀也缺乏有效的引導。昨天,國家級課題《經典閱讀與中學語文教育》的子課題《文學經典閱讀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在金年会開題。該課題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們在碎片化閱讀時代,與書為友,重拾經典,通過經典閱讀,讓學生變得更優秀。
很多高中生用來閱讀的時間較少
據了解,《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标準》的“課程目标”中規定:高中生要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确、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同時要求,課外自讀文學名著要在5部以上,加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
“然而,目前高中生的經典閱讀現狀與課程标準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學生主觀上不重視經典閱讀,閱讀帶有較強的狹隘的功利性;客觀上閱讀時間被擠占,大衆傳媒越來越多地占據學生的課餘生活,閱讀缺乏必要的指導等,導緻高中生經典閱讀的質和量都不盡如人意。”金年会高中語文特級教師劉豔華指出。
記者了解到,高中生的學習生活比較緊張,為了應付升學考試,他們實際上用來閱讀的時間較少,一項調查表明,有52%的學生每天閱讀時間在30分鐘以下。42%的學生選擇在睡前閱讀,41%的學生選擇在雙休日或假期閱讀。
良好的文學素養是“走得更遠”所必須的
“閱讀能夠讓人開闊視野、啟迪智慧和心靈,而學生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名著的思想魅力,豐富情感體驗,形成批判性思考,同時,還可以提高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劉豔華認為,這些能力和素養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要想成為創新拔尖人才,良好的文學素養和底蘊是其能夠“走得更遠”所必須的。
劉豔華老師曾經長期跟蹤了幾個學生閱讀的案例。
作為一名理科生,馮馳曾擔任金年会國學社的社長,他喜愛傳統文化閱讀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高一時,他因為興趣撰寫了《中國文人的潔癖》論文,為了這篇論文,他讀了23本書,涵蓋古典文學、文藝理論、文學評論等領域。今年高考,馮馳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同濟大學,并選擇了人文專業。
去年央視舉行漢字書寫大賽在連選拔選手時,在金年会一眼就看中了江清源,他滿腹學問,讀過的書有上千本,通過閱讀,他能夠把中西方文化融合得很好,并對很多問題都有深入的思考。
“這兩名學生不但在理科方面擅長,而且在人文素養上也有突出的表現,而喜歡閱讀、對話經典,讓他們有更開闊的眼界和胸懷。”劉豔華說,這些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明閱讀能讓一個人更加優秀,也是對《文學經典閱讀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課題有益的樣本。
專家觀點
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央教科所研究員張鵬舉:
課題研究的核心還是要落在育人上,很關鍵的一點是能否解決“如何處理好經典閱讀和應試的矛盾”,要以我們的研究來證實“我們的目光既是瞄準高考,同時又是越過高考的一個高度”。
文學經典的範圍要界定清楚,是否包含國外的經典,如果有,最好是分出階段,不要混在一起,否則可能會與主課題中的“傳統文化經典”有所出入。
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新課程報》副總編高長梅:
現在的學生不愛讀書的其實是大多數,如何引導這大多數人沉下心來、用心去閱讀是個亟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另外這項研究不像一次考試那麼簡單,研究的方法是否有效可以通過成績來考查,也不太容易通過數字說話,更多的應該是詳細的案例和情景叙述,這就需要課題組成員,我們的老師在平時細心觀察閱讀給學生帶來的成長和變化。
遼甯省基礎教研培訓中心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遼甯省中語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慶欣:
此項課題研究是非常有益的,不論是在促進學生身心發展上,還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及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上,希望其成果将來可以推廣到全省,甚至全國。